自移动模架从机械手动操作迈入自动化时代以来,电气与自动化控制技术便成为破解 “操作繁琐、风险难控” 的核心支撑。从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精准指令到传感器的实时监测,从同步控制系统的平稳运行到应急装置的快速响应,这套技术体系在三十余年的实践中构建起 “精准操控 - 风险预判 - 安全兜底” 的保障链条 —— 应用自动化控制的模架操作效率提升 50% 以上,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 75%,而早期纯机械操作的模架曾因人为失误频发险情。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操作性的提升,核心体现在简化流程与精准调控的双重突破。传统模架操作依赖人工同步协调多组液压设备,不仅耗时费力,更易因操作偏差引发问题。PLC 控制系统的引入实现了多动作协同自动化:滨州乐安黄河大桥的 52 米跨度模架集成液压同步行走系统,通过 PLC 编程控制 8 组支腿同步升降,将左右支腿移动高差控制在 5 毫米以内,彻底解决了强风浪中人工操作难以平衡的难题,单跨过孔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模板调节的自动化更显优势,上海建工研发的箱涵台模机器人通过伺服电机驱动丝杆升降机,实现侧模、顶模的毫米级精度调节,整个脱模、移位、合模流程仅需 1 小时,且工人通过手机 APP 即可远程操作,较传统人工操作效率提升 80% 以上。反观 1990 年代前的机械手动模架,某跨河大桥调整模板时需 4 名工人用撬棍配合千斤顶作业,单块模板校准耗时超 2 小时,且精度偏差常达厘米级。
安全性的升级则依赖 “监测预警 - 主动防护” 的自动化闭环管控。移动模架的高空作业特性决定了风险防控需前置,传感器与自动保护装置的组合应用成为关键。荷载监测系统可实时捕捉主梁应力变化,某高铁项目的模架在浇筑时因传感器监测到荷载超限,立即触发液压系统锁止,避免了模架过载坍塌;限位装置则从物理层面阻断危险动作,当模架走行接近桥墩时,红外限位传感器会自动切断行走电机电源,某山区桥梁项目曾借此成功规避模架与山体的碰撞风险。应急制动系统更成为最后防线,滨州乐安黄河大桥的模架在一次强风突袭中,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瞬时风速超标,1.2 秒内便触发紧急制动,同时启动液压锁死支腿,防止模架晃动失稳。早期缺乏自动化防护的模架则教训惨痛,1980 年代某项目因人工未及时察觉支腿沉降,导致模架倾斜,造成 3 人受伤。
技术演进中,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化程度不断提升,却仍存在中小项目的应用短板。20 世纪 90 年代,自动化技术刚引入时,多为单一功能控制,如独立的走行同步系统,某铁路桥梁项目需操作人员在多个控制柜间切换操作,仍有协调失误风险。如今行业已形成 “集中控制 + 分布式监测” 的成熟模式,古宁高速项目的模架通过中央控制台集成走行、浇筑、监测等 12 项功能,操作人员可通过触摸屏实现一键启停,系统自动生成运行数据报表。但部分中小厂家的产品仍简化配置:某县乡公路桥梁的模架未配备应力监测系统,仅依赖人工观察,浇筑时因主梁应力集中未被发现,导致焊缝开裂,被迫停工加固;另有项目省略远程控制功能,工人需在高空作业平台操作,增加了坠落风险。
从早期单一电气元件控制到如今 “PLC 中枢 + 多传感器联动” 的智能系统,移动模架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实现从 “辅助操作” 到 “核心保障” 的转变。操作性提升让复杂工序变得简单可控,安全性升级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那些因自动化缺失导致的事故反复证明:电气与自动化控制技术与模架作业的关系,本质是 “技术精准性” 与 “施工安全性” 的深度绑定,唯有将自动化管控贯穿操作全流程,才能实现高危作业的高效与安全双赢。
联系人:安经理
电话:18836246266
电话:18836246266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冰熊大道中段南侧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