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移动模架的改造与再利用技术诞生于工程设备循环利用的现实需求,通过系统性翻新与针对性改造,使闲置设备重新适配新施工场景,既解决了传统 “一桥一设备” 模式导致的资源浪费,又通过技术手段延续了设备的工程寿命。这种技术路径的核心是在严格遵循结构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实现 “检测评估 — 结构强化 — 功能升级 — 场景适配” 的全流程再生,在荆州汉江运河大桥、城际铁路等工程中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模式,其发展轨迹反映了桥梁施工从 “重购置” 到 “重循环” 的理念转变。
结构检测与针对性强化构成二手模架改造的技术基础,必须严格遵循现行质量验收标准。中铁十一局在荆州江汉运河矮塔斜拉桥项目中,对回收的移动模架大梁进行全面检测,依据 GB50205-2020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强制性条文,通过应力测试与疲劳验算确定结构薄弱区域,在受力较小部位减少材料用量,在关键节点补强加劲板,最终将废旧大梁成功改制为适应 180 米大跨度施工的梁式挂篮主梁。这种 “按需强化” 的改造逻辑避免了盲目加固导致的成本浪费,其前横梁和中横梁直接利用回收的牛腿梁改制,仅新加工固定孔及部分螺栓,既保证结构稳定性,又实现钢材利用率最大化。实践表明,此类改造需平衡检测精度与改造成本,通常采用 “核心结构保留 + 易损件更换” 的策略,主承重构件经探伤合格后继续使用,连接件等损耗部件则全部换新,确保整体安全性能不低于新设备标准。
功能系统的翻新升级是二手模架适配新场景的关键技术环节,聚焦液压与控制系统的性能恢复。针对二手设备普遍存在的液压泄漏、同步精度下降等问题,改造中常采用比例阀组替换老旧控制阀,通过流量补偿技术提升多缸协同精度,某下行式移动模架改造案例显示,液压系统翻新后其纵移速度稳定在 0.5m/min,同步误差控制在 2mm 以内,达到新设备标准。模块化设计理念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中铁某项目将回收模架的机械传动系统改造为液压驱动模块,配合新增的激光导向装置,使单孔箱梁施工周期从原 25 天缩短至 20 天,接近新设备效率水平。电气控制系统的升级同样关键,通过更换 PLC 控制器与传感器,实现施工参数的数字化监测,避免了老旧设备依赖人工观察导致的安全隐患,这种 “机械结构再利用 + 电子系统换新” 的模式,大幅提升了二手模架的智能化水平。
场景适配性改造体现二手模架再生技术的灵活性,需根据新工程特点调整结构形式与功能配置。荆州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通用移动模架改造为专用梁式挂篮,通过增加抗风缆索与调整承重支点间距,适应斜拉桥大节段浇筑需求,最终实现 340 吨钢材回收利用,成本较新制挂篮降低 40% 以上。在城际铁路施工中,二手模架常通过调整主梁跨度与模板尺寸实现复用,某项目将原 32 米跨度设备改造为 30 米跨度,通过增减标准节段完成长度调整,配合新制的轻量化侧模板,成功适应城市桥梁的变宽截面需求。这类改造特别注重接口兼容性,改造后的模块需与新增部件实现无缝对接,如在旧模架上增设标准化吊点,适配电动吊装小车,减少人工操作强度。实践证明,二手模架的场景适配能力取决于原始结构的模块化程度,早期定制化设备改造难度较大,而采用标准接口设计的设备可通过模块替换实现多次复用。
二手移动模架的改造再利用已形成成熟的技术体系,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资源节约与成本控制两方面。数据显示,二手模架改造总成本通常为新设备的 30%-50%,某案例中八成新二手模架经改造后节省近 70% 采购成本,同时减少 340 吨钢材消耗,环境效益显著。从历史演进看,早期改造多局限于简单维修,2010 年后随着钢结构检测技术与模块化理念的发展,改造技术进入系统化阶段,形成从检测评估到验收认证的完整流程。GB50205-2020 标准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改造行为,其强制性条文对焊缝质量、涂装防护等关键环节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再生设备的工程可靠性。正如荆州项目通过科学改造使 “几乎不能利用的废旧材料” 重新投入大跨度桥梁施工,二手移动模架改造技术的本质是通过精准设计实现设备价值的二次激活,这种实践既符合工程经济性原则,又践行了资源循环利用的行业发展理念。
联系人:安经理
电话:18836246266
电话:18836246266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冰熊大道中段南侧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