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模架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企业专利布局始终与工程需求紧密绑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厂商基于市场定位与施工场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路线。这些专利技术不仅体现在结构优化的细节创新上,更通过智能控制与场景适配的系统设计,解决了大跨度施工、安全防护、效率提升等核心问题,在雄商高铁、城市管廊等标志性工程中得到充分验证,构成了移动模架技术演进的鲜活注脚。
中铁四局的专利集群聚焦大跨度施工的系统性创新,形成了覆盖安全、效率与质量的技术体系。其在雄商高铁应用的 50.85 米移动模架造桥机,集成了四项核心专利技术,其中自动养护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调控喷淋间隔与时长,配合折叠式保温棚实现冬季施工的恒温养护,解决了高空箱梁底腹板难以养生的行业难题。三道墙线形工装与可调节封端模板专利则通过刚性定位装置确保梁体几何尺寸精度,配合旋转式开模技术将传统横向开模的千斤顶行程缩减九成,使开模合模时间仅需 30 分钟,大幅提升了大跨度箱梁的施工效率。主动安全控制技术更是专利组合的亮点,通过激光传感器实现防超载、防倾覆等九大安全功能,设置多级预警机制,异常情况下设备可自动停机,在 960 吨梁体施工中展现了极高的可靠性。这些专利共同支撑起 “空中制梁场” 的施工模式,使单孔箱梁施工周期压缩至 15 天,较传统工艺节省 5 天工期。
武汉多维桥梁装备科技的专利技术以场景适配为核心,聚焦中小跨度施工的安全与效率痛点。其已授权的移动模架防滑装置专利,通过下固定座内的转动块与正磁块,配合上固定座的负磁块形成限位结构,有效防止主梁与混凝土箱梁的相对滑动,在城市高架桥施工中显著降低了安全隐患。另一项具备自动提升材料功能的移动模架专利,则整合了由螺纹杆驱动的移动机构与转动辊连接带组成的提升机构,避免了在不同桥墩间重复搭建吊装设备的繁琐流程,机械化操作使材料运输效率提升 40% 以上,尤其适用于场地受限的城区施工场景。这些专利技术体现了鲜明的实用主义导向,通过模块化设计与磁控、机械传动的巧妙结合,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解决了传统施工中的安全与效率瓶颈。
中铁七局与中建八局的专利布局则分别从智能监测与特殊场景适配切入,拓展了移动模架的技术边界。中铁七局研发的三角桁架架桥机自动监测系统专利,通过应变计、静力水准仪等多种传感器构建数据采集网络,将变形监测、荷载预警等关键指标纳入自动化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实现安全状态的实时判断,为大跨度模架施工提供了精准的技术保障。中建八局针对综合管廊施工开发的自行式移动模架体系专利,创新性地实现了模架的水平自行移动与分段整拼,通过构件模数化设计适应多舱任意截面的管廊工程,在西宁管廊项目中实现了快支快拆的平台化施工,较传统工艺消除了 70% 的安全隐患。这种 “专用设备专用设计” 的思路,体现了专利技术与工程需求的深度耦合。
国际厂商的专利技术则以模块化与系统兼容性为特色,德国 PERI 公司的 UP Flex 支撑系统专利通过 25cm 和 50cm 的标准网格设计,使支撑结构能灵活适应不同几何形状与荷载需求,其 ledger 连接的高刚性设计允许大型单元整体吊装,在桥梁施工中实现了快速组装与精准受力分配。这种模块化专利技术的优势在于通用性强,单一系统可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应用于多种场景,降低了设备闲置风险。
从历史演进看,移动模架专利技术经历了从结构安全到智能高效的发展路径。早期专利多聚焦于支腿加固、模板连接等基础结构创新,随着工程需求升级,逐渐向自动控制、场景适配等系统层面拓展。中铁四局的重载高效专利、武汉多维的安全适配专利、PERI 的模块化通用专利,分别代表了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技术选择 —— 中国企业更注重具体工程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国际厂商则侧重系统兼容性与长期经济性。这些差异化的专利布局共同构成了移动模架技术的丰富生态,通过实际工程中的持续验证与迭代,推动着桥梁施工技术的进步。
联系人:安经理
电话:18836246266
电话:18836246266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冰熊大道中段南侧33号